原文如下:
伊昔先哲兮,怀瑾握瑜;志洁行廉,忠而见疑。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既绌恶以惩淫,又申之以揽茝。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莫得反,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
在那遥远的过去,有位品德高尚的人,怀抱美玉般的纯洁之心,行为廉洁,忠诚待君却被猜忌。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他的处境可以说是艰难到了极点!诚实却遭到怀疑,忠诚反而被诽谤,怎能不心生怨恨呢?屈原写《离骚》,正是源于这种内心的怨愤。他向上追溯到帝喾的贤明,向下提及齐桓公的霸业;既要清除邪恶来惩罚那些放纵的行为,又要通过美好的德行来吸引贤才。虽然被流放,但他依然深深挂念着楚国,心中始终想着怀王,希望能回到朝廷。他期望君主能够醒悟,社会风气得以改变。他希望保存君主的地位,振兴国家,并且想要恢复过去的美好局面,在《离骚》中多次表达这样的愿望。然而终究未能实现,因此满腔忧愁与深思创作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贾谊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的回顾以及对其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深刻揭示了屈原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困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篇赋作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