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非常聪明且机智的大夫名叫晏婴,他字平仲,人们习惯称他为晏子。晏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闻名于诸侯之间。有一次,齐景公派遣晏子出使楚国,这便有了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原文:
楚王闻晏子至,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此为何人?’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宴。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问:“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擅长言辞的人,现在他来了,我想羞辱他,怎么办?”旁边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以后,楚王设宴款待他。酒喝到一半时,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被绑着的是什么人?”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虽然叶子看起来很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的不同啊。如今百姓在齐国的时候不偷窃,到了楚国却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变得善于偷窃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戏弄的,我现在反而自讨没趣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晏子不仅才思敏捷,而且面对强权毫不畏惧,巧妙地维护了国家尊严。这也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