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许多诗句都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理。其中,“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杂感》,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全诗原文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王宫殿柳如烟,只今惟有鹧鸪飞。
意思解析
“华亭鹤唳讵可闻?”中的“华亭”指的是东晋时期名士陆机的故地,陆机曾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的“鹤唳”象征着美好的过去,而“讵可闻”则传达出一种难以重拾的失落感。“上蔡苍鹰何足道?”则借用了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前的典故,李斯曾叹息:“吾欲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功名利禄虚幻的深刻认识。
后两句“君不见吴王宫殿柳如烟,只今惟有鹧鸪飞。”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昔日繁华的吴王宫殿如今已成废墟,只剩下柳树如烟般飘渺,以及鹧鸪的哀鸣回荡其间。这不仅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无限感慨。
赏析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尤其是“华亭鹤唳”和“上蔡苍鹰”两个典故的结合使用,使得诗歌既具历史厚重感又不失个人情感表达。
此外,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十分巧妙。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荒凉,从曾经的美好到如今的不可复得,这种强烈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引发深刻的思考。
总之,《杂感》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即一切皆是过眼云烟,唯有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