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诗人站在西林寺的墙壁前,俯瞰整个庐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山的形态千变万化。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庐山都呈现出岭和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而当我们从远处、近处,高处或低处去看它时,又会发现它的面貌各不相同。
后两句则点明了主旨。人们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正是因为自己置身于这座山中,被眼前的景色所迷惑,难以跳脱出局部的视角去把握整体。这不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常常因为身处其中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只有跳出局限,才能获得更客观、更真实的理解。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庐山壮丽的风光,又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事物时,要善于变换视角,多方面地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接近真相,避免偏见。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